一只脚就能跨过一座山?配资台
近日,山东寿光当地“全国最矮的山”火了,这座“山”在当地称为“静山”,最高处距地表0.6米。图/齐鲁晚报公众号截图
据都市快报报道,近日,山东寿光一座“全国最矮的山”火了,这座“山”在当地称为“静山”,东西长仅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表0.6米,最低处仅0.1米。也有另一种观点,“静山”并非山,而只是一块石头。
“静山”到底是山还是石?随着网上关于“静山”的讨论仍在持续配资台,引得很多人到当地打卡。
这座“全国最矮的山”因“山”的身份引发争议,同时也触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和科学认知,以及地理定义与文化认定之间关系的思考。而在打卡热背后,当地或许有必要给出科学明确的说法,回应公众的疑惑。
实际上,“静山”早就因其颠覆了人们对“山”的印象而受到舆论关注。2018年《科技日报》报道,寿光市博物馆前馆长郑滨海表示“静山是山,只是大部分山体埋在土地之下”,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专业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的吕建树博士则表示,“凭借大部分山体埋在地下,就认为它是山,这种判断不准确,或者说不严谨。”《科技日报》记者请教了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祖陆教授等若干位老专家,他们一致认为,静山是不是山,需要“实地考察探勘后才能得出结论”。
关于山的定义,不只是来自直观感受,还有着一定的规范。学术层面上,“山”按主峰相对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即便是“低山”,下限相对高度一般也要有150米。更低的,则只能称为“丘陵岗地”。而“科普中国”将山地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静山”仅高0.6米,这一矮小的“山”配资台,与周围“高大”的玉米地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另外,其长仅1.24米,宽0.7米,这一地表可见的微小体量,也难以让人将其与传统认知中的“山”画上等号。
当然,对于当地而言,则可能有另外一种视角来看这座“山”。正如当地人士所说,“寿光本身没有山,时间久了,当地人对于山的感情而言,愿意觉得这就是山,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和向往。”而人们关于“静山”的来源探究,主要源自1935年《寿光县志》记载:县城西南8公里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有一山石露出地面,名静山。
而无论“静山”是不是山,在岁月的积淀中,“静山”的确产生了一些历史和传说,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并由此在寿光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层面来说,当地对静山的这种情感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如果能真正为“静山”正名,并将其合理利用,对地方文旅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如果跳出地方的“文化情结”,从更大、科学的视野来看,“静山”事件涉及到文物保护,则需要有明确的界定。
据报道,1983年,寿光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其为寿光市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按照当时文物认定标准,没有将“静山”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另外,当地文化部门人士也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文物局认定是文物单位到现在,还从来没有对“静山”进行过地质勘探或考古勘探。实际上,地质勘探等科学资料的阙如,也是“静山”引起争议的关键原因之一。
那么,“静山”至今受到文物保护,其核心依据是什么?目前,当地仍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对“静山”进行保护管理,如安排有专职人员日常巡查,这种认真保护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在“何为保护对象”的问题上,鉴于舆论的质疑已存在多年、至今仍在发酵,当地不妨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专业严谨的答疑释惑。
例如,针对“静山”到底是否为山、如何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等疑问,当地可通过严谨地质勘查与学术评议等途径,给一个明确的裁定和说法,以平息“静山”争议。
以科学为“静山”正名,并非要剥夺“静山”的文化光环配资台,而是主张一种更科学、负责的守护态度。因为唯如此,方能使保护更加名正言顺,让游览者知其所以然。
恒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